马来西亚的国土组成比较奇怪,其3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,由两块不相连的领土组成。
西边的马来半岛(西马)和加里曼丹岛北部(东马),二者最近处距离也超过600公里。
马来西亚人口约3400万,其中西马占马国总面积的39.5%,却拥有全马80%的人口,东马的面积更大却人口稀少。
除了自然地理上的隔阂,东马与西马在政治上也存在巨大隔阂。东马分为砂拉越和沙巴两州,他们在教育、移民政策、法律、资源开发及利益分配方面保有巨大的自主权。
长期以来,就算是马来西亚本国人(西马户籍),进入东马也必须办理东马的国内签证,东马两州出于自身利益考量,会经常拒绝来自西马的官员等特殊群体。
即便2006年后东马适度放宽对西马人的入境限制,西马民众在东马停留的时间仍不得超过3个月,既无法参与选举也较难实现就业。
▲拥有大马身份证也不能随意进出东马
如果外国人从西马入境旅游,要想前往东马,还需要东马海关再盖一次入境章,这种情况在统一主权国家内极为少见。
那么东马二州为何能拥有如此特殊的国内地位?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博弈中,马来西亚中央政府与东马地方政府进行了几番权力争夺?
▲东马砂拉越首府古晋
一、土著世界
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两部分组成,南洋群岛(包括今菲律宾、印尼、马来西亚等)是南岛民族的聚居地。马来人是南岛民族的一支,是马来西亚现在的主体民族,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。
▲东南亚
马来人还少量分布在周边岛屿,如加里曼丹岛北部(东马)等地。马来半岛与加里曼丹岛最近处距离为600公里,在交通不便的古代,二者少有联系。马来半岛反倒是与苏门答腊、爪哇等岛联系更为紧密。
相较于其他南岛民族,马来人生活的区域较早建立了文明。7-15世纪,在中华与印度文明的交互影响下,马来人在马来半岛及周边地区先后建立了三佛齐、满者伯夷等地区政权,佛教也在此扎根发展。
▲三佛齐
10世纪后,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商人的脚步来到东南亚。伊斯兰教宣扬的信众均为兄弟姐妹的教义让底层民众得到救赎,位于海路要冲的马来半岛最先伊斯兰化。
到15世纪,信仰伊斯兰教的马六甲王国崛起,取代了满者伯夷的地区霸主地位,佛教在南洋群岛式微。
▲东南亚宗教地图
马来半岛以东,是面积达74万平方公里的加里曼丹岛(婆罗洲),14世纪建立的文莱帝国是这里的统治者。这同样是一个由马来人建立的伊斯兰政权。如今归属东马的两个州,在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文莱的领土。
相较于马来半岛,加拉曼丹岛的马来人并不占绝对多数,这里还生活着卡达山、达雅克等土著民族。这些民族也是南岛民族,其文化上与马来人有相似性,开化程度要落后于马来人。
▲南岛民族分布
16世纪后,葡荷英等西方国家先后将触角伸进南洋群岛。他们试图在当地建立殖民据点,进而控制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。
文莱帝国在16世纪后衰落,其东北领土(今东马沙巴)被来自菲律宾的苏禄王国占据,衰落的文莱帝国仅能控制加里曼岛西北部(今文莱、东马砂拉越)。
▲古代东南亚(勃泥即文莱)
二、米字旗下的邻居
到19世纪初,已在印度站稳脚跟的英国继续向东扩张。英国盯上了马来半岛,到1824年,英国已控制槟榔屿、新加坡和马六甲,英国将三地整合成“海峡殖民地”,作为在马来半岛的前进踏板。
被逐出马来半岛的荷兰人则全力以爪哇岛为核心,向周边外岛如苏门答腊、加里曼丹南部扩张。
文莱统治的加里曼丹西北部在1840年代因税收过高而陷入动荡。当时文莱苏丹的舅舅哈辛奉命平叛,他寻求到英国探险家詹姆斯·布鲁克的协助。
▲哈辛(左)与布鲁克(右)
布鲁克在平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,哈辛却因国内矛盾试图赖掉此前许诺给布鲁克的矿山。恼怒的布鲁克率领探险队驾驶武装船舶对哈辛开战,面对先进武器的碾压,文莱被迫将古晋(今砂拉越州首府)及周边大片土地让与布鲁克。
1842年,布鲁克接受文莱苏丹册封,成为砂拉越的拉惹(源于梵语,意为王公)。布鲁克不断施压文莱苏丹,获得了整个砂拉越的统治权并成为独立政权,文莱苏丹的领地被限于首都周边(今文莱领土范围)。
▲砂拉越王国的扩张
东南亚只是列强全球殖民争霸的其中一幕,19世纪60年代后,法国从海上入侵了越南、柬埔寨;荷兰控制了南洋群岛的大部分地区。
美国在1865年从苏禄王国手中租取沙巴,后几经辗转于1882年被英国获得。1888年,沙巴连同临近的文莱一同成为英国保护领。同年统治砂拉越的布鲁克王朝接受英国为宗主,成为英国的保护国。
婆罗洲政治版图至此稳定,北方是英国控制的砂拉越、文莱两个保护国以及沙巴殖民地,英国控制区占婆罗洲总面积的27%,余下73%的土地被荷属东印度控制。
▲列强入侵东南亚
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同时,大量华人为求生计来到南洋。管理相对宽松,发展较快的英属殖民地是华人的主要目的地之一。
为压制马来人,英国人积极吸纳华人。华人开始在商业、矿业等领域崭露头角,很快在生活水平上超过了马来人。到20世纪初,华人的足迹已从商业城镇扩展到马来半岛内陆地区,占当地人口的40%。
▲东南亚华人
英国不断细化东南亚领地的管理架构,除了控制北婆罗洲,英国以海峡殖民地为踏板不断向马来半岛渗透。当地的马来邦国在军事威胁与经济诱惑下投向英国。
1896年,英国将4个马来邦国整合成马来联邦。到1914年,又将另外5个邦国整合成马来属邦,再加上英国直接控制的海峡殖民地,英国彻底控制了马来半岛南部(今西马)。
▲英国治下的马来半岛
东马地区当时也是英国殖民地,却分属英国北婆罗洲特许公司(沙巴)、布鲁克王朝(砂拉越,英国保护国)治理,与马来半岛不在同一殖民框架内。
二战结束后,老牌殖民帝国国力衰减,越南、柬埔寨等国从法国独立,印尼也击退荷兰的入侵获得独立。
▲印尼独立
马来半岛地处马六甲海峡一侧,位置重要且体量较小,英国尚有余力控制该地。特别是二战后东南亚多国共产党力量不断增强,为了防止马共夺权,进而在东南亚引发所谓的“多米诺效应”,英国决定暂缓退出东南亚。
马来人担心英国撤出后,经济地位更高的华人会反客为主。英国人顺应马来人的要求,除新加坡外,马来半岛整合成马来亚联邦。
加里曼丹岛上,沙巴升级为英国直辖殖民地,砂拉越地区却发生了动荡。第三任白人拉惹查尔斯·布鲁克不愿意将王位传给与自己有政治分歧的侄子,索性将砂拉越统治权交给英国。
▲砂拉越王国末代白人拉惹
砂拉越当时人口约60万,其中伊班人占50%,马来人与华人各占25%,余下为其他土著族群。当地人一直希望彻底摆殖民统治,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。白人拉惹私自将砂拉越的统治权交给英国,在当地引发了“反让渡运动”。
运动从1946年持续到1950年,英国派驻砂拉越的总督司徒华被当地民族主义者刺杀身亡,大量学校和组织被关停,英国最终还是控制了砂拉越。
▲反让渡运动
总的来看,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如今东南亚的地缘格局。英国作为马来西亚的宗主国,对马来半岛、北婆罗洲、砂拉越实行不同的殖民政策。二战后英国衰落,在美苏争霸的格局下,东南亚的英属殖民地也发生着剧烈变化,马来西亚将在这种变化中诞生。
三、被压迫的东马土著
1957年,英国宣布撤出马来亚,承认马来亚联合邦独立。此时,英国在加里曼丹岛(北婆罗洲)的三处领地何去何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。
▲马来亚独立
从历史上来看,马来半岛与婆罗洲历史上少有联系,按理来说两边应当分别建国。早在50年代初,英国计划让北婆罗洲三邦(砂拉越、沙巴、文莱)模仿马来亚方式,通过不断提高自治权最终以组建联邦的方式获得独立。
该模式在三邦民众中颇具市场,因为三邦中以伊班族为主的土著族裔希望借此保护自身利益,占三邦人口约20%的华人也表示支持,认为这能更好的保护华人对当地商业的垄断。
▲北婆罗洲的华人
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,北婆罗洲联邦计划遇到挑战。马来人同样是北婆的重要民族,占当地人口的30%以上。在近代殖民时代到来前,砂拉越和沙巴长期被马来人建立的文莱统治。
即便是二战后,砂沙二地是英国的直辖殖民地,但文莱是保护国,该国有更多自治权。
马来亚在1961年首次提出同新加坡、北婆三邦组建马来西亚的设想。当时马来亚人口超过600万,北婆三邦总计100万。少数族裔认为与马来亚合并会损害他们的利益,文莱苏丹则表示支持。
▲北婆三邦
与此同时,控制加拉曼丹岛南部(南婆罗洲)的印尼对北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。早在20世纪初,尚在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印尼民族主义者就产生了一种理论,即在印尼带领下,将整个南洋群岛整合在一个“泛南岛民族政权”下,该理论在印尼独立后发展成“大印度尼西亚主义”,被印尼视为对抗殖民残余的重要措施。
在印尼人看来,整个南洋群岛都是“大印度尼西亚”的范围,当下马来西亚与印尼的领土范围都是殖民产物,应当按照当地实际的民族构成,整合成统一的南岛民族国家。
▲印尼的野望
由于砂拉越和沙巴缺乏成熟的地方政党,文莱领导了北婆的政治走向,支持北婆联邦的文莱执政党发动政变试图控制文莱苏丹。
印尼积极支持政变,希望借此吞并北婆罗洲。宗主国英国为防止地方局势失控,迅速出兵扑灭了政变,北婆计划遭受沉重打击。
▲北婆罗洲联邦旗帜
印尼的地缘扩张野心威胁到英国的利益,为防止北婆落入印尼之手,在北婆联邦计划流产后,英国开始大力支持马来西亚计划。
1963年,英国在象征性调查后宣布,北婆的砂拉越和沙巴民众大都同意与马来亚组成联邦(文莱因为石油利益争端最终放弃加入)。
对于砂拉越和沙巴居民来说,与620万人口的马来亚谈判,显然比跟9200万人口的印尼谈判强得多,毕竟前者与自己都脱胎于英国殖民地,而后者人口实在太多,加入印尼只会让自己变成备受剥削的边陲之地。
▲印尼是个庞然大物
砂沙二地人口90余万,仅为马来亚的14%。但两地面积总和却是马来亚的152%,当地土著利益集团与马来亚政府展开谈判,意图取得更多的权利。
1963年夏,沙巴与砂拉越分别与马来亚签订《二十点协议》《十八点协议》,两地(外加新加坡)与马来亚平等的地位共同组建马来西亚联邦。砂沙两地拥有地方元首(虚职),实际运行由地方总理负责。
联邦成立之初,马来亚、新加坡、砂拉越、沙巴为四个一级政治实体,其下才是各实体内的省或州。
▲马来西亚成立历史线
马来亚为组建联邦,在权利分配上做了巨大让步。根据协议,马来亚将在此后五年向砂沙两地提供5亿美元援助(当年马来西亚GDP为25亿美元)。
砂沙可以拥有独立的教育系统,也不必向马来亚地区那样,将马来语和伊斯兰教设为国语和国教。如果马来西亚联邦政府颁布的法律损害了砂沙二地的利益,两地可以拒绝修改法律。
▲砂拉越第一届地方政府宣誓就职
除此之外,为防止大批马来人涌入东马进而改变当地民族结构,东马二邦有权控制当地移民入境。即便是同为马来西亚国民的西马民众,要来东马必须获批国内签证,且不得在东马长期居留,更无法在当地参加政治选举。
东马地区拥有丰富的林业及矿产资源,根据协议,东马能获得资源带来效益的40%。凭借这些条款,东马能很好的保证自身利益。
▲东马气田
马来西亚成立后,印尼的地缘目标落空,但其国内的激进分子却不甘心失败。1964年4月起,印尼人员频繁越境进入东马,袭击警署、村庄。至当年9月,印尼伞兵甚至突袭了西马多座沿海城镇,新加坡的麦唐纳大厦遭到爆炸袭击。
当时执掌印尼的苏加诺在政治立场上有亲近苏联的倾向,为防止地区局势不利,美英澳三国开始协防马来西亚。印马对抗一直持续到1966年8月,随着印尼亲美军政府上台而告终,两国伤亡超过千人。
▲苏加诺
解决了外部威胁后,随着马来西亚政权的稳固,占据人口多数并控制政权的马来人开始强调“马来人至上”,不断压缩华人、东马土著的权利。为了稀释华人比例,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甚至在1965年被踢出联邦,被迫独立。
新加坡通过转口贸易、金融及部分工业配套迅速发展起来,没加入马来西亚的文莱则凭借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迅速致富,文莱与新加坡两个小国成为东南亚地区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。
▲新加坡夜景
按协定,东马有权保留地方教育系统。但由于当地经济落后,缺乏足够的教师。大量马来人教师进入东马,当地教育系统逐步马来化,即强调马来语与马来文化教育。
1973年,沙巴率先将马来语列为地区官方语言。砂拉越则将英语和马来语同时列为地区官方语言。
1974年,马来西亚政府颁布《石油开采法令》。通过剥夺东马对沿海大陆架的控制权,东马从当地石油开采获取的利润分配从40%压缩到5%,这大大加深了东马对马来西亚政府的财政依赖。
▲东马权利被压缩
1976年,时任马来西亚首相的侯赛因·奥恩推动修宪。东马二邦失去了与马来亚平起平坐的一级政治实体地位,沦为与马来亚下属州份一样的地位。
▲东马两地本来与整个西马平级
东马土著组织了政党,但长期游离于马来西亚政坛外围,甚至沦为马来人政客的附庸。在此背景下,这种损害东马利益的修宪案却得到了东马议员的同意。东马政治地位大降,更加无力对抗马来西亚中央政府。
1981年,马哈蒂尔当选马来西亚首相,并在此后22年间连续治理马来西亚。马来西亚稳定的政治环境外加西方产业转移、东马石油开发等影响,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,逐步从农业国发展为新兴工业国。
▲马哈蒂尔
90年代后,马哈蒂尔启动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,如吉隆坡双子塔、布城行政中心、南北大道等。这些基础设施全部位于西马,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经济实力。马来西亚经济总量不断跃升,人均GDP在东南亚仅次于新加坡、文莱两个袖珍国家。
反观东马,由于产业结构单一,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,大量东马人只能背井离乡前往西马务工。
▲繁华的西马
截至21世纪初,东马众多原有权利中,仅有移民限制得到较好贯彻。这也是因为东马经济落后,西马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前往东马。而沙巴与砂拉越之间也有人口流动限制,但相较于西马,砂沙之间边检相对宽松。
但到了2006年,马来西亚政府依然废止了实行半个世纪的东马国内签证政策。西马民众可以凭借大马身份证进入东马,但停留时间仍不得超过3个月。
▲一个国家,东马还有额外的证件
不难看出,马来西亚成立后,东马的地方权利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,仅有移民管治权能看做东马最后的尊严遮羞布。东马与西马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,进一步弱化了东马的地位。
东马土著不甘心丧失权力,他们意图借助马来西亚政治动荡来拿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利,机会终于到来了。
▲东马政客呼吁降低人民负担
四、东马的反抗
马来西亚成立之初,作为马来西亚权力核心的国会下院共有议员130人,议席是根据西马和东马各地人口、土地面积进行分配的,东马共有48席。
20世纪下半叶,代表马来人利益的巫统长期控制马国政权。巫统将一堆小型政党组织起来组建“国民阵线”,长期控制马国会多数席位。东马政党势力弱小且分散,无力维护自身利益更无法影响马国政局。
▲马国会下院
2008年,马国国会下院议员人数确定为222名,较之前人数略有增加。沙巴、砂拉越共计56名,占议员总数的25.2%。此时东马政党发展日臻成熟,对马来西亚政坛拥有了一定影响力。
虽然东马议席比重下降,但在马来西亚政坛分裂的情况下,其重要性凸现出来,这也是东马二州夺回权力的底气。
▲东马政党政治日臻成熟
2013年,执掌马来西亚半个多世纪的国民阵线(简称“国阵”)闹出一系列贪腐丑闻,其中就涉及东马油气资源腐败。这一年是马来西亚国会大选之年,国阵暂时稳住了政权,贪腐丑闻仍引发了东马人本土意识的觉醒。
东马民间组织开始号召当地民众游行,要求马国政府遵照《1963年宪法》,交还东马油气开采等地方自主权。
同时,东马籍国会议员Darell Leiking首次在国会提出恢复沙砂自主权,2013年因此被看做东马争夺自主权运动开始,即砂沙复邦运动。
▲砂拉越旗帜
国阵经过一系列丑闻,国会席位不断减少,崛起的“希望联盟”(简称“希盟”)试图撼动国阵的政治根基。此时东马政党控制的50多个国会议席倒向哪方,就成为影响马国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。
2016年,砂拉越总理阿南德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会面。为了拉拢,马政府做出了下放13项权力的承诺。如司法权、提升当地人在公务员、教师中的比重等。
▲纳吉布
国阵的示好没能打动东马政党,毕竟国阵核心政策仍是维护马来人利益,在2018年的国会大选中,大部分东马政党倒向反对党希盟。
得益于东马的支持,希盟以少量优势取胜,执政马来西亚55年的国阵首次失去政权。自此,东马政治力量变成了马来西亚政坛“造王者”,政府副首相中首次出现东马人,东马摆脱政治边缘地位。
2019年,东马政党以执政联盟成员的身份,推动马来西亚恢复《1963年宪法》内容,即砂拉越、沙巴是与马来亚平等的邦,而不是与马来亚下属11州平级。
修宪法案进入国会讨论,但上台后的希盟忘记了曾经对东马人做出的承诺,不想因修宪失去东马油气资源开采等权力,修宪最终被否决。
▲横贯东马的输气管道
2020年,执政的希望联盟因接班人事宜产生内部矛盾,引发内部分裂(喜来登政变)。东马多个政党离开执政联盟,并转而支持在野的国阵。最终希盟失去执政地位,国阵再度上台。
2021年12月,马国会一致通过《1963年马来西亚协议》修宪案,让沙巴和砂拉越与马来亚(西马)享有平等地位, 即恢复沙巴与砂拉越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时的“邦”的地位,两地俗称仍被称为“州”。
▲东马要求恢复原有地位
东马地区夺回自身权益的目标愈发清晰,2013-2023这十年间,东马利用马国政治动荡,成功从边缘势力成为“政坛造王者”。
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,东马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仍远远落后于西马。在产业方面,东马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旅游等服务产业,但并没有西马那样体系完备、回报率高的金融、高新技术产业。
▲东马没有高附加值产业,油气收入又被剥夺
教育上,东马的大学数量远少于西马,也就缺少足够的人才储备。当地精英也更愿意去西马工作生活。
虽然恢复了邦的地位,东马仍未收回油气开采等权力,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动开发建设。东马二邦只得运用仍握在手里的移民控制权,严格限制西马人入境居留,避免自身被西马移民冲击。
▲东马族群比重
受此影响,就连从西马入境的外国游客要想前往东马,也必须在护照上加盖东马入境章。
收回地方自主权被看做东马实现发展的重要环节,变与不变中,东马仍在为夺回自主权而努力。
▲东马对马来西亚的归属感仍需提升